燕赵大地历史悠久,文化遗产丰富,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珍珠一样,闪烁着燕赵文明的智慧之光,积淀着燕赵历史文化底蕴。在文化传承的脉络上非物质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,它们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、民族特色及民俗风情。今年6月,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我省共有常山战鼓等78个项目入选。这些项目涉及到民俗、民间舞蹈、音乐和美术、民间文学、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等11个门类。我们遴选了井陉南张井老虎火、永年抬花桌、赵县范庄龙牌会、青县盘古文化、蔚县拜灯山等民俗类非遗项目,对它们进行寻访和考察,探讨其生存前景与传承发展等方面的问题,与读者共同思考。 初识南张井 井陉县南张井村坐落在井陉县于家乡小作镇,距远近闻名的于家石头村不足五里,也是典型的石头村。此石头村虽不如彼石头村成规模,却倚坡就岭,呈扇形散布在山坳和两侧山坡上,别有一番玲珑气象。询问一位老乡石屋建于何年?他呵呵笑着直摇头,“不知道,祖上留下来的。”老乡热情地领路,穿过窄窄石巷,慢慢上坡,渐入小村深处。 触目皆石,石门石屋石墙石桌石凳,石猪圈石垃圾池石窟,斑斓的石头世界,恍惚走进了梦境。石墙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语依稀可见,还有些旧的壁画斑驳闪现。村里的一棵古槐树郁郁葱葱,不知生于何年何月,但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视之为“镇村之宝”。 村里虽说建了不少新房,修了新街,但拆房修路见了这棵古槐亦是绕道而行。遒劲的老树枝龙盘虎踞于灰瓦石墙中,背后是层层叠叠的青灰石头老屋,俨然成了村子无言的守护神。 村子里小路边有一古戏台,小巧别致,只是看上去十分破旧。往年烟火会常在这片空地上燃放。老乡边走边为我们讲述这座有着320年历史的古戏台的来历。笔者一边倾听一边欣赏,仿佛看到当年一幕幕的民间戏曲正在戏台上演出,仔细聆听还能听到那古曲的余音。 这儿拍摄过某某电影、某某电视剧……老人的介绍充满自豪,不知不觉中也让我们艳羡他居住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。 错落的石头建筑里,一座老石屋门楣上鲜艳的红对联闯入我们眼帘,使这里古旧而坚硬的房子一下子变得温暖、鲜活了起来。 民间的烟火王国 放老虎火的场子设在南张井村边低洼处一块地里,四面土坡都是看台。几张桌子一字排开当主席台,手动探照灯(一位老乡专门负责的一只大灯)一打,高音喇叭响起来:“喂,老乡们,咱村的老虎火开始啦,没吃完饭的快点,抓紧点儿啦!”一阵催促,四方的乡亲们便携家带口地聚拢过来。 终于开始了,一阵激情四射的“起火”,欢声雷动。一拨又一拨冲天而起的烟火,变换着色彩、姿态和声响,沸腾了宁静的夜空。从没见过这样的烟火阵势,五花八门,匪夷所思。只听名字就令人眼花缭乱,什么“张飞蹬鼓”、“火烧战船”、“金盏玉台盘”、“拖白莲”、“星星草”、“伞火”、“老虎火”、“锅子火”、“老杆火”、“七节火”、“官花”……据说光“锅子火”火谱上就有90多种类别不同的烟火名字。最惊险的是“伞火”,最壮观的当数“老虎火”,最气势磅礴的是“老杆火”。“伞火”是将“就地跑”、“锅子”等火置于伞上,表演时,一人赤膀举伞快步旋转于火场。只见火花在伞上飞旋四溅,汉子大冬天赤膊上阵,绕场奔跑,耀眼的火花和爆炸的脆响将其团团围住,火花如雨,辉煌如梦,光与影,力与勇,体现得淋漓尽致,惊心动魄。最后一位伞火表演者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,舞得卖力,却有些吃力,步履有些蹒跚……“老虎火”显然是重头戏。将“锅子”等装入特制“虎肚子”(特制的烟火容器)里,一点燃,二人拉,一人推,绕场子飞奔。不同的烟火依此燃放,或火光冲天,或星星点点,表演者皆光着膀子,一时火在“虎”上,人在火中,飞花四溅,龙腾虎跃,甚是壮观。有一只老虎火放到半截熄灭了,主持老乡大咧咧地调侃道:“你看,老虎发威啦,脾气还不小哩!” “老杆火”往往都是压轴戏。高四丈八尺的“老杆”(一个巨大的树干),捆绑着无数怪异的花花绿绿。据说,下连21条火线,穿以“来回码”。分“四门周底”、“五马破曹”、“八阵图”三个图案。杆上依次主要有“葡萄火”、“十二连灯”、“老爷开门”、“八角青龙”、“仙鹤生蛋”。从名字看“老杆火”的主要内容似乎与三国故事有着一定的关联。 虽有探照灯照着,主持人解说着,还是被折腾得眼花缭乱,有一种烟火像火箭一般,竟然从南边发射,唰地一条火线,射中老杆上某个机关,那边立即噼啪腾空。那情景,让人想起草船借箭的场面!“老杆”最顶上是一只展翅欲飞的“大鸽子”模型,高高地傲立于夜空,昂首向天。显然它是“老杆火”的绝对主角。当地艺人超乎常理的设计理念,令人称赞。只听主持人在大喇叭里喊:注意啦,注意啦,鸽子屁股后面的观众闪一闪,鸽子要下蛋。蛋要砸在脑袋上,咱可不负责任啦!观众哄笑。这时红光冲天,无数飞花从鸽子两翼划着圆弧泻下,在夜空衬托下,鸽子尾部蹿出一道霞光,金色火花骤然照亮夜空。烟火大会也到此结束了。 烟火中的味道 观看完烟火会回来,和老乡们闲谈得知,这里放烟火的大木杆子是从别村“偷”来的,他们讲起“偷老杆”眉飞色舞,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。 为什么要偷呀?笔者好奇了起来。“那是为纪念咱祖师爷!据说,俺村做火的手艺,是康熙初年老祖宗在山西给人家烟火大师当了三年哑巴偷学来的。”大家齐笑道,“所以要‘偷一偷’老杆,算是纪念呗。” 南张井的烟火以前全是自制的,现在有些普通的品种是买现成的,只是特有品种自己造。“自制炸药也犯法呀,没有许可证,不让放……”当地的老乡咕哝着对笔者说出了南张井烟火的现实处境。一边是国务院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一边是有关法规,这对矛盾的解决还有待各方面的协调和努力。 其实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到现在,都面临着与现代文明的种种冲突问题。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时,该怎么办?有的地方官员认为,没有文化产业开发价值的遗产项目,就没有保护的价值,只会增加财政的负担。“实际上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的目的,是保存文化的历史面貌和轨迹,让人们看到我们文化的根和源,同时实现文化形态的多样性。”省文化厅副厅长彭卫国认为,“保护和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和从的问题?这关乎原态保护和发展、进化的速度和方向。当原态保护和发展利用产生冲突时,要求其发展必须是有条件、有限制的。否则,有些非遗项目就会变得非驴非马、面目全非。” 南张井的烟火会一路走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,“原生态”只是相对的。当地的农民表示,他们的烟火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,有的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。 “我认为那些在今天看来是粗陋的、稚拙的文化遗产反而更有其文化内涵,更有保护价值。”彭卫国作为非遗保护的专业人士,坚定地表达了这种看法。 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,南张井烟火是朴素的民间节庆文化的代表,粗陋之中的特色是独特的,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一种承认。 但是,老袁作为民俗专家也在为老虎火的生存与前景担忧。“现在,村民们积极进行了恢复制作和春节燃放活动,但这种民间技艺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保护。”老袁呼吁,要对南张井烟火技艺进行录像、摄影和文字记载,包括该村老虎火的历史沿革及历代传承人情况;要对现在仍然能够制作老虎火的民间艺人进行保护,建议给他们发放生活补贴;要让传承人尽快培养新的接班人,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技术传授,以防老人突然去世造成文化损失。最后,袁学骏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该项民间技艺提供一定的资金,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技艺方面不断创新,与时俱进。 后记:南张井老虎火传承的是明清烟火本色,传统工艺制作。有人认为其有不安全因素,甚至认为是危机四伏。但是据艺人们介绍,烟火的安全系数其实很高,因为其主要原料为柳灰、硝、硫磺,燃放时不等花火落地,燃烧点已过。由于国家控制烟花爆竹生产,本地的烟火大会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恢复的,“已有15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绚丽的景象了!”一位老人对笔者感慨道。这里的民间烟火品种虽多,可惜在制作工艺上、传承链条上,都面临着很多问题。据悉,目前村里仅剩3位老艺人健在:尹昌太,80岁;尹保槐,75岁;樊秀庭,70岁。 河北商务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