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圪垯村村民任文今(右一)在敲击司鼓。 任文今今年75岁,13岁开始学习戏曲,是剧团中年纪最大的成员。 提起农民,人们的第一印象是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可在河北霸州,农民却颠覆了这一“土里土气”的形象。拿镰刀、扛锄头的霸州农民成了戏曲、书法、作诗的主角。 王庄子乡王圪垯村位于霸州东南部,是该市远近闻名的“老板村”,拥有1000多户人家的村子经营个体企业的人数占了近一半。然而更加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全村拥有不同剧种的四个剧团,参加人员近百人。王圪垯村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了昆曲剧团,并且进京为宫廷演唱。如今的村民继承下戏曲传统,剧团成员每天固定时间一起排练,很多人一唱就是20多年。 像王圪垯村一样痴迷戏曲文化的村街还有很多。全市300多个村街共有50多个京剧、评剧、河北梆子、昆曲业余剧团,参加人数达800多人。“霸州月月唱大戏”如今已是声名远播,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。 在霸州的胜芳古镇,练字已成了镇上的传统。农忙时,村民们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,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,男女老少都习惯练上几笔字或聚在一起交流心得。 除了戏曲和书法,霸州还成立了不少农民诗社。以笔为犁,述志抒怀,他们每周在固定时间进行诗词切磋,每人朗诵自己的作品,大家一起讨论、提高,有的还把自己的作品用毛笔书写后贴在墙上,供大家品评。这些农民诗人年龄跨度很大,文化程度参差不齐,年龄最大的73岁,最小的才20出头。 |